當下,中國汽車產業“新航海時代”已然開啟,自主品牌全球化戰略布局提速,正進入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階段。隨著中國整車企業加速駛向深海,加之智能電動化浪潮正在重構零部件生態圈,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也進入成長的機遇期,有望緊跟車企實現海外業務擴張,與全球汽車產業鏈深度相嵌,帶有中國印記的跨國零部件公司不再遙遠。
中國汽車出口邁上新臺階
回顧中國汽車的出海之路,2002年,全年汽車出口僅2.2萬輛;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過百萬輛,隨后多年徘徊在百萬輛左右的水平。
直到近兩三年,中國汽車出口才突破瓶頸期,開始迎來爆發式增長。相關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達到201.5萬輛,超越韓國,僅次于日本和德國;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再創新高,達到311萬輛,超越德國,躋身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更是突破百萬輛,達到107萬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行業普遍預計,今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將達到400萬輛,有望在今年趕超日本汽車出口量。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出口海外的版圖也不斷擴大,已經擺脫對亞非拉市場的依賴,向歐美等發達國家發起沖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整理的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我國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前10位的國家依次是俄羅斯、美國、墨西哥、英國、比利時、日本、澳大利亞、德國、阿聯酋和韓國,其中比利時、俄羅斯和阿聯酋市場增速最為明顯。
上述數據無不表明,中國汽車出口已經步入量質提升的新階段,這背后是中國車企正加速深化全球布局。目前來看,中國車企出口已不再停留于KD和整車出口等模式,逐漸從“輸出產品”升級至“輸出工業能力”,從單純賣車轉變為全產業鏈“出海”的模式。
例如,上汽集團分別在倫敦、硅谷和特拉維夫打造了3大研發中心,以及在泰國、印尼、印度和巴基斯坦建設了4個生產基地及KD工廠;吉利汽車先后收購了沃爾沃、路特斯等海外品牌來實現海外市場擴張,并在全球設立了多家研發中心。另外,包括長城、奇瑞、比亞迪及造車新勢力等車企也不斷加大海外布局,在海外市場腹地建廠并進行本地化研發,或是投資收購海外的汽車品牌。
在業界人士看來,得體系者方能得天下。全球汽車業競爭的實質是配套體系之爭,也就是產業鏈、價值鏈的競爭。中國汽車“走出去”,不止于整車產品出海,更是產業鏈的深度全球化,與世界產業鏈的深度相嵌。在中國汽車參與全球汽車市場競爭的過程中,自然離不開自主零部件企業和供應鏈的支持,因此,伴隨中國整車企業出海而來的是,本土零部件企業的海外擴張也進入了快車道,這也加速催生了本土跨國零部件公司的推進速度。
新能源、智能網聯產業先發優勢明顯
過去外資品牌大量涌入中國,如今中國汽車實現出海遠洋,國產汽車出海能夠一路狂飆,得益于中國及時抓住了全球汽車產業變革的機遇,率先乘上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東風。
燃油車時代,我國自主品牌受制于品牌和技術壁壘,難以抵抗外資品牌的壟斷地位。新能源汽車時代,汽車產業競爭的核心要素發生重大遷移,為中國車企彎道超車提供了機遇。
近幾年來,在政府大力倡導和扶持新能源產業的背景下,我國車企持續加大在設計、制造、研發等關鍵環節的投入,贏得了難得的先發優勢,在新能源技術上已處于領跑陣營,智能化研發與應用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是當老牌外資車企開始探索新能源汽車市場時,在該領域,中國汽車產業已形成了全球最完善的產業生態,相關產品也經過大規模的市場應用考驗,更具產業優勢和規模優勢。
在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戰略引領了世界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浪潮,各國政府和國際車企全面實行新能源轉型,對于中國汽車行業從跟隨到跨越領先起到重要作用。這也讓中國汽車擁有更多話語權,讓自主品牌出海更有底氣。如今,我國自主品牌出口已進入了以新能源驅動為主的新階段。
反映在數據上,過去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從14.7萬輛增至62.9萬輛,年復合增速達到44%;今年前5個月,國內新能源車出口量已經達到45.7萬輛,對應的出口滲透率也增至26%。根據相關機構預測,今年國內新能源車出口滲透率有望超過30%。
當然,新能源汽車出海加速的背后,不僅是我國自主品牌的崛起,也體現出全球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普遍認可,更是我國汽車零部件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增強的體現。
一個顯著現象是,借勢智能電動汽車的“出海潮”,包括新能源三電系統、智能網聯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也在大踏步走出國門。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遠景動力、億緯鋰能、蜂巢能源、孚能科技等動力電池企業不斷突破技術壁壘,進入國外主流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供應鏈中,并且在海外市場投資建廠;智能網聯領域,均勝電子等本土汽車電子零部件供應商也實現了技術的反向輸出。
從全球大環境上說,全球對可再生能源和碳減排的需求日益增加,各國正積極推出政策補貼、低關稅等新能源汽車引導政策,加之國內市場內卷加劇、海外新能源汽車需求大且滲透率低,為我國智能電動汽車出海創造了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在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的土壤中,我國零部件企業及產業鏈逐步崛起,部分領域已然走在世界前沿,未來發展不可能僅局限于國內,一定會借著產業輸出機會走向海外,將迎來品牌化和全球化機遇。
如今來看,以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亮眼,已經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新標志。據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兼常務副主任、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判斷,今年中國出口會有更多的“新三樣”出現,其中圍繞汽車行業,包括零部件及其他相關產品會越來越多。
優質自主零部件企業持續海外擴張
此前,中國在燃油車階段起步晚、發展慢、核心技術突破難,自主零部件企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缺乏與主流汽車企業磨合、配套的機會,尤其是像發動機、變速器這樣的關鍵零部件,訂單多被全球領先的跨國供應商搶走,國內零部件企業卻被拒之門外,更難言擠進跨國汽車企業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雖未能孕育出像博世、大陸、電裝這樣的世界級零部件巨頭,但經過多年奮力追趕,自主零部件企業整體實力有了大幅提升,各細分領域賽道跑出了中信戴卡、福耀玻璃、延鋒內飾、玲瓏輪胎、敏實集團等優質細分龍頭。這些優質自主零部件企業在深耕國內市場的同時,也持續通過海外并購實現全球化布局,給“后來者”出海帶來了更多的底氣。
其中,在2011年,中信戴卡收購德國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凱世曼;2018年,均勝電子以15.88億美元收購高田;2019年,德賽西威收購德國天線技術公司ATBB;2019年,繼峰股份以39.56億元“曲線”收購德國格拉默公司;2019年,三安光電收購英國汽車照明系統供應商威帕克;2020年,諾博公司完成對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Motus的收購……
進入電動汽車時代,汽車供應鏈的內涵和范疇發生變化,汽車零部件的生態圈面臨重構。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曾多次強調,未來汽車的零部件技術壁壘和系統壁壘尚未完全形成,中國必須超常規地重視供應鏈重構的機會,改變我國在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空心化局面。
可喜的是,我國汽車行業在電動化領域率先發力,也給本土供應商創造了趕超先進水平的機會,誕生了一批諸如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均勝電子、精進電動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秀零部件企業。這些零部件供應商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憑借在技術實力、成本控制能力、服務響應能力等方面的優勢,與整車企業一同出海,開始了全球化布局。
雙向奔赴 國際供應鏈深化合作
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是一條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這期間,不僅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重心持續向中國轉移,還促進了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創新,為全球汽車綠色發展注入前進動力。
“中國把高質量開放作為基本國策,也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動者。”在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表示,40年的合資合作積累以及在電動智能化方面的先發優勢,使得中國汽車的國際化告別了“技術換市場”的單向模式,在技術和市場層面均進入了“雙向奔赴”的新階段。一方面,跨國車企在中國的本地化戰略步步深入;另一方面,中國車企的全球化步伐不斷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在中德總理見證下,國家發改委在柏林分別與德國大眾、寶馬、奔馳三家國際汽車制造商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兩國企業將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持續深化合作,通過推動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和應用,促進汽車產業電動智能化轉型,推動節能減排和綠色低碳發展。
正如國務院總理李強所說:“汽車業是德國企業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領域,中國是德國汽車業的優質合作伙伴。”自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合資合作,中德兩國在汽車領域的合作日趨緊密,中國汽車市場已成為多數德國汽車企業最為重要的市場。在新一輪汽車產業變革之下,圍繞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方向,中德兩國的汽車產業展開更深層的合作,這既有利于產業層面資源和機會的共享,也有利于全球范圍內技術變革紅利的普惠。
“中德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是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之舉。”有汽車行業專家指出,一方面,德國汽車巨頭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技術優勢不明顯,通過合作與加大對華的投資力度,德國車企將借助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紅利與機遇,加快新能源轉型與產業鏈布局;另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加速出海,并大舉進軍歐洲市場,其中,德國成為不少車企出口歐洲的首選地,與德國汽車巨頭們合作,將會加快這一進程。令人欣喜的是,除了整車外,中德兩國在零部件領域的合作也漸入佳境,以寧德時代、比亞迪、遠景科技為代表的動力電池等本土零部件企業,已經全面進軍新能源汽車全球供應鏈。而中德汽車企業、產業之間,乃至國家層面的合作進一步深化,勢必會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化。
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崛起之路可借鑒
正如整個行業反復強調的,汽車強國的基礎是零部件強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往往需要汽車零部件超前發展。
縱觀歐美日韓等汽車強國,臺前擁有世界級的整車企業,幕后無不有強大的零部件體系作為支撐,而跨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往往會緊跟整車的發展步伐,搭乘海外擴張東風,全球設立制造與銷售基地,成長為全球性公司,整零企業互相支持共同成長。如博世、大陸、采埃孚伴隨德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的發展,完成了全球化布局;電裝作為豐田汽車的零部件核心企業,其全球擴張進程與豐田全球化布局同步;通用、福特的全球化發展,成就了安波福、偉世通等一批跨國零部件公司。
當下,在新一輪全球化汽車產業競爭中,中國車企已具備先發技術底氣、先進制造經驗及新能源產業鏈配套經驗和能力。若參考以往跨國汽車公司全球化發展的路徑,伴隨中國汽車企業的海外布局,本土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也會跟進,優質自主汽車零部件加速全球化業務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在特斯拉的“催促”下,眾多零部件企業已經開啟在墨西哥的產能布局,這也意味著,中國本土零部件企業有望跟隨特斯拉的全球擴張,進一步實現自身業務的全球化,提升自身在全球供應鏈市場的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無疑,站在汽車產業做大做強及電動化、智能化變革的關鍵節點上,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做法,中國汽車產業要牢牢把握住新興的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核心零部件,培育和扶植本土的關鍵零部件企業。同時,本土整車廠必須意識到,若沒有本土強大的零部件企業來支持保障供應鏈體系,整車的發展最終也將后繼乏力。因此,包括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要注重整合資源,共建海外的自主可控的供應鏈,于行業變革中相互扶助、共同成長,才能真正打造出我們自己的跨國零部件巨頭。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服務熱線
0571-8521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