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汽車行業嚴重內卷,且波及上下游全產業鏈,尤其是剛剛步入汽車行業的智能軟件供應商承受了更大的內卷壓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車企價格戰之際,對智能軟件供應商成本的壓縮更進一步,讓相關軟件行業企業不僅面臨較大的降本壓力,在技術開發周期、產品配套質量等很多方面的要求都更為嚴苛。同時,更多新進入的企業,受迫于嚴重內卷的行業競爭,甚至還未熬到產品裝車量產就被淘汰。與此同時,資本也更加謹慎,融資難困擾更多初創企業的生存。
硬件同質化 軟件差異化
2023年,車企以價決勝,寄希望于用差異化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但在車輛機械性能很難有重大突破之際,均轉向智能領域打造競爭力,成為智能時代車企的追求。“硬件同質化,軟件差異化”,逐漸成為車企打造差異化的核心要素。于是,軟件企業的內卷程度也隨著車企的多樣化需求不斷加劇。
定制化、個性化是未來汽車的消費特征,這種差異化更多地表現在軟件層面。千人千面的定制化車輛需要軟件的支撐,這要求軟件在開發之際,不僅要滿足基本需求,還要擴展需求。“競爭力要從軟件里壓榨出。”東軟睿馳汽車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威坦言。安波福電子有限公司智能座艙總工程師劉蕊磊則表示,汽車電子架構的演進,要求軟硬融合,融合后帶來的系列挑戰更多在軟件技術層面。
“汽車行業太卷了,相關的軟件也不得不加入這種內卷中,加快技術迭代、降本增效。”中科創達高級副總裁張伙生坦言,2023年汽車行業的內卷,讓產業鏈上下游都深受其害,尤其是軟件類企業,對車企傳導過來的內卷壓力感受更加明顯。在車企的傳統供應鏈關系中,硬件一直處于主導地位,但進入新能源汽車時代,軟件所占比重在逐漸提升,但大多數車企對軟件的重視仍嚴重不足,有些車企甚至仍在沿襲以往的老辦法、老觀念,認為軟件不值錢。因此,對軟件的投入明顯不足,這就使得軟件行業很難獲得足夠的資金或利潤。
同時,在技術、整車迭代速度不斷加快的背后,留給軟件開發、裝車試驗的時間卻很短,這也使得軟件企業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跟上整車迭代的速度,甚至做更多預研,以期走在整車需求前面推出產品,從而獲得裝車機會。但是智能汽車時代,車輛迭代速度快,尤其是軟件,往往有些預研的產品還未裝車,就因為技術迭代不得不推翻重來,給軟件類企業帶來很大的生存和競爭壓力。
雖然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使得汽車電子行業也得到快速發展,但受多重確定和不確定因素影響,2023年的汽車電子市場內卷嚴重。在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電子電氣業務負責人李秋霞看來,一項技術有或沒有,能不能解決技術難題是一個層面的問題,有沒有人愿意使用,能不能在行業內被規模化推廣則是另外一個事情。市場發展是成本、行業需求、社會環境、國家政策、國際形勢等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當前,汽車電子市場受到國際形勢變化、技術革新、國內政策變化等多重因素共同影響,呈現出艱難推進的格局。
東風公司技術中心副總工程師趙芳勛表示,隨著汽車開發周期的縮短,一些開發中的產品,關于軟件的需求往往需要實時更新,而且是很多工作并行推進。這就對軟件提出變化較大的需求和快速變化的要求,要求軟件企業快速提出解決方案,并且可能會伴隨著不斷的修正或推倒重來,有較大的試錯風險。這對于那些軟件供應商,尤其是創業初期的企業,是個較大的考驗。更多初創企業加入正是軟件行業的重要特點,2023年,軟件行業“哀鴻遍野”,融資難度加大、競爭壓力增強等多重壓力下,很多企業生存堪憂。
軟件定義汽車 產業鏈全面承壓
趙芳勛表示,智能汽車要求軟件要適當超前進行成本預制,進行軟硬件的解耦分離,讓軟件有更大的適配空間。以前,軟件裝車直到汽車報廢都不會再改進,但智能汽車時代,OTA的出現要求軟件及車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軟件企業要深度參與整車的開發過程,持續創造價值,為整車提供賦能、賦值、賦智。地平線副總裁兼智能汽車事業部業務拓展負責人張宏志強調,在軟件定義汽車的大前提下,從硬件、總分布式架構到集中式、中央的集成架構,計算性能和軟硬件結合成為當前主要瓶頸,軟件要承擔更大的挑戰。
目前,大部分在銷車型都屬于域控架構,但中央計算平臺大部分都處在開發過程中。趙芳勛表示,隨著域控產品的推進,軟件代碼量逐漸增加,軟件質量管理難度加大。隨著域控的加入,以及自主品牌崛起之后,售后軟件質量在整車上的占比達到了60%以上。軟件質量成為最重要的質量問題,已經超過了機械產品,特別在一些座艙域、自動駕駛域、車身域,軟件售后質量占比較大。軟件質量不單包括產品質量,還包括使用質量、用戶的體驗。
寧德時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蔡建永提出:“2023年有兩個詞特別熱:價格戰、GPT通用人工智能,這兩件事情對智能電動汽車推進影響重大,由此也引發了其他諸多技術的快速發展。”AI大模型的快速推進無疑對智能汽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各種大模型層出不窮,且智能汽車正是各種大模型率先推進應用的場景。但就是這個火了大半年的行業,也在年底進入“寒冬”。上半年,AI大模型類企業很容易獲得融資,但在年底卻普遍遭遇融資的瓶頸。以LiquidAI為例,他們正在開發一種新的人工智能模型。這個模型不僅可以通過訓練學習,還可以在使用中學習。Liquid AI首席執行官拉明·哈薩尼2023年7月與投資者討論了籌措最多1億美元資金的計劃。但一些投資者對Liquid AI未經驗證的技術持謹慎態度。12月,該公司宣布,僅籌集了3760萬美元資金,遠低于其1億美元的目標。Foundation Capital普通合伙人喬安妮·陳透露:“9個月前,只要在X上做個簡單的演示或‘包裝’就能讓你獲得資金。但現在,創始人需要更深思熟慮,并有一個長期的價值主張。”在金融市場的黯淡中,閃亮了大半年的人工智能也未能躲過資本寒冬。自從Stability AI和Jasper等初創公司在籌集到大筆資金后陷入困境以來,投資者對給新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公司的大額投資變得更加謹慎。同時,OpenAI和微軟這樣的大公司以及開源人工智能提供商已成為重大威脅。許多初創公司還遇到了向企業銷售服務更難的挑戰,且企業一有麻煩就會迅速拋棄供應商,有些投資談判往往不了了之。
“最炙手可熱且得到國家政策支持的芯片等領域融資尚且如此,其他軟件類企業的情況就可想而知了。我們公司今年一筆資金都沒拿到,公司賬上已經沒什么錢了,裝車量產計劃也遲遲無法推進。”北京一家汽車芯片企業的內部人員透露,除已經上岸的一兩家頭部企業外,大多汽車芯片企業都處于財務吃緊的狀態,而且即使是頭部企業也因為較大的經營壓力不得不裁員、壓縮各項成本支出,以度過資本寒冬。
功能要求提高 研發成本壓縮
國汽智控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研發副總裁孟祥雨坦言,2023年智能汽車軟件業務越來越多,開發難度也越來越大,負責軟件開發的人員規模在快速增長,但車企給科技公司的開發費用卻越來越少,投資方的費用也在收緊。同時,員工薪酬卻在不斷提高,企業面臨很大的壓力。于是,集成、平臺化、生態成為大家尋求降本增效的方法。
劉威表示,消費者對自動駕駛軟件的認知越來越清晰,接受度不斷提升的同時,要求成本大幅降低,甚至希望“物超所值”,這就要求從整車到軟件持續不斷推進功能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主要的挑戰還是在軟件,這些挑戰需要在量產應用中解決。”劉威說道。但事實卻是,很多軟件企業甚至熬不到量產應用就在行業內卷中被淘汰了,即使已經裝車,暫時留下來的企業也面臨著隨時被替換掉的風險,要求他們不斷優化服務、降本增效。
提升用戶體驗是當代車企的最大訴求之一,整車企業要求軟件供應商一起承擔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的責任,而且隨著車企與用戶粘性的不斷增強,用戶體驗在增加用戶黏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給軟件供應商的軟件質量、產品生態性乃至售后服務等方面都提出較高的要求,甚至出現供應商的工程師要長期跟蹤、介入整車的售后服務體系,由此給供應商的商業模式帶來很大影響。軟件供應商在與整車企業的合作中,不僅要拼軟件、拼解決方案,還要拼服務、拼價格,競爭激烈。一些軟件供應商,為了拿到訂單,完成從0到1的突破,做一個示范合作項目,甚至不惜“血本”給出極優惠的合作條件,這樣的做法無疑將給其他服務商帶來困擾,也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增加了軟件企業間“卷”的程度。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能在同類供應商中脫穎而出,各類軟件供應商不得不展開激烈廝殺,提出各種優惠裝車方案,不但產品功能更豐富,還要提供更好的成本方案,甚至付款周期等條件也一再被延長。沒有企業愿意放棄裝車機會,從而不斷加大投入,做更多前瞻性功能、產品的開發,以期能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智能汽車的發展紅利。
愛芯元智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仇肖莘坦言,現階段,車規級芯片很難盈利,但各芯片廠商都在積極布局,加大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力度,就是為了搶占未來的市場。但同時,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有其他成熟的芯片類業務(產品)做支撐,為企業提供足夠的現金流,保障企業生存的同時,讓企業有余力做更多車規級產品的預研、開發。
扁平化分工 合作共建生態
2023年,智能座艙不僅是智能汽車現階段最先商業化的一個領域,也是當前車企熱衷拼出差異化的一個支點,因此,也給相關軟硬件供應商帶來更大的壓力。現階段,智能座艙作為衡量汽車智能化與產品力的核心要素,已經從比拼功能,進入比拼用戶體驗、比拼應用生態的階段。整車企業拼命增加軟硬件,從爭相推出大屏+多屏,到三屏/五屏聯動,各種應用軟件也越來越多,由此不可避免的帶來同質化競爭。這種競爭背后,各種軟件供應商不僅要不斷提升功能、體驗,還要不斷降本,以滿足整車成本控制要求。如問界M7座艙與KTV曲庫App合作,結合影音硬件,使座艙化身“移動K歌房”;小鵬G9則通過視覺模態的座艙內多屏聯動與氛圍燈、聽覺模態的四音區對話語音助手、觸覺模態的音樂律動座椅、嗅覺模態的香氛切換系統打造“5D音樂座艙”。類似的競爭比比皆是,而背后各級軟硬件供應商則被動加入這場整車企業的內卷。
整車企業對于智能座艙的各種定制化要求,在于要提供智能座艙功能所能呈現的差異化用戶體驗,要求各類供應商提供更快的效率、更好的呈現效果、更短的開發周期,甚至更低的裝車成本,這無疑對各類供應商都是嚴峻的考驗。通常,一些供應商只聚焦自身業務領域,提供一種軟件,但智能座艙的生態需求不僅要求這些供應商擴展業務范疇,還需要他們彼此間互聯互通、彼此融合。這種要求下,各類軟件服務商不得不開展生態布局,拓展更多業務的同時與不同服務商合作。
深圳市航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助理錢乾介紹,原來座艙的開發是被動式的,整車企業要求什么做什么。但智能座艙的發展,要求供應商往前走,根據終端用戶的需求,與整車企業一起聯合開發,變成以用戶為中心,了解用戶需求的變化就變得非常重要。在主流購車群體發生變化、消費升級后,用戶需求也被劃分為安全出行、高效出行和愉悅出行三類,要求智能座艙創新突破,滿足不同人群的用車需求。“圍繞智能座艙,整個產業鏈要做好扁平化分工,合作共創才能做好智能座艙生態。”錢乾最后說。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服務熱線
0571-8521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