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汽車行業熱鬧依舊,喧囂如常。
華為問界M9發布,成為2023年汽車市場歲末狂歡的起點。小米造車先造勢,產品定價還未發布,已憑借特色營銷掀起多波熱潮。一眾新能源車企的新品預告,奠定了2024年的行業“底色”。
去年12月召開的2023年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發布《共識》稱,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了全面市場化發展的攻堅期。2024年,那些已成為熱點的趨勢將愈發明朗清晰,并在汽車市場掀起新的“波瀾”、奏響新的“樂章”。
聚焦整個汽車供應鏈,2024年,四個方面的看點將伴隨行業與市場的發展:一是在出口“新三樣”持續走俏的背景下,“出海”成為不少企業的共同選擇,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危與機并存;二是在競爭加劇的市場淘汰賽中,未來3~5年將成為關鍵節點,從“卷”價格到爭份額,企業依舊要面對生存的苦與難;三是在汽車供應鏈重構的大勢之下,新型整零關系仍沒有完全形成,供應鏈生態的構建將摒棄舊的不合時宜的連接,在與時俱進中逐漸完善;四是產業變革催生創新活力,企業破局“降本增效”將以技術為抓手,推動自動駕駛、超快充、智能底盤等新技術競相落地。
開拓海外市場的危與機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步伐不斷加速,這一態勢在2024年將得到延續。
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我國累計出口汽車467.2萬輛,同比增長59.8%。據預測,2023年,我國汽車出口將超50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已成定局。其中,新能源汽車的海外銷量將達120萬輛,并有望在2024年觸及180萬輛的水平。
2023年,以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額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前3個季度,“新三樣”合計出口額同比增長41.7%,占我國出口的比重同比提升1.3個百分點。
如今,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方向。在中國汽車行業“換道先行”的態勢下,整車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都迎來了“走出去”的新機遇。然而,“出海”走熱的同時,業內人士也產生了一些擔憂:國內市場出現的一些價格戰等無序競爭現象,有蔓延到海外市場的趨勢。事實上,隨著整車、動力電池、充電樁、氫燃料電池等企業加速“出海”掘金,海外市場的挑戰不容小覷。
新的“貿易壁壘”正在形成。2023年8月,《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正式生效。從2024年7月1日起,電池企業向歐盟國家銷售產品需提供原材料、電池不同生命周期碳足跡等“電池護照”信息。短期來看,《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的實施將對中國電池企業“走出去”形成較大壓力。長期來看,這或將迫使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重視碳足跡核算。
其實,碳足跡核算是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及創新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大事。
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如何做好本土化是“出海”企業面臨的一大考驗。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下,地緣政治風險仍是全球化最大的變數之一。當“出海”走向縱深,企業在2024年更需注意系統性風險,并力爭提前規避,首先應做到研究透徹當地政策法規的要求和動向,深入了解當地市場的需求和傳統。
隨著推廣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上升為戰略高度,它們彼此之間的產業鏈競爭將愈演愈烈。2023年12月13日,韓國政府公布了一項38萬億韓元(約合290億美元)的財政計劃,旨在未來5年內幫助當地動力電池制造商實現供應鏈多元化;同年12月6日,歐盟委員會提出,將向電池制造商提供30億歐元補貼計劃,持續到2026年底。
硬幣的一面是機遇,畢竟中國汽車產業鏈“走出去”大勢難擋;另一面則是挑戰,無論出口,還是在當地落子深耕細作,抑或那些可以預見或無法預知的市場風險,如果不想被困在岸上,就要學會到大海中游泳。
市場競爭加劇的苦與難
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預測峰會傳遞出的聲音足以使人振奮:2023年11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為40.4%;2023年,自主品牌車型的市場份額將超過5成,中國車市全年總銷量或突破3000萬輛。不過,在上述創造歷史新高的數據背后,是愈發殘酷的市場競爭環境。2023年,“蔚小理”的排序已然發生變化;年末,小米汽車喊出“成為全球前五汽車廠商”的目標。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曾有類似雄心壯志的汽車品牌被殘酷地留在了2023年。
2024年1月3日,威馬汽車在官方微博發布公告,透露了公司破產重整獲法院受理案件的細節與進展。而位于上海楊浦的愛馳汽車總部,早在2023年9月就人去樓空。天際汽車的消失甚至沒有激起多少“水花”。
有行業人士指出,小米造車意味著中國新能源汽車進入“第三次造車運動”。2024年,中國汽車市場恐怕只會更“卷”。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預測,未來3年,汽車企業要想突出重圍,將經歷比當年互聯網行業更慘烈的廝殺。
競爭殘酷的表現之一,便是整車終端價格的“內卷”。2023年,燃油車率先降價,隨后特斯拉打響電動汽車降價促銷的“第一槍”,然后便是“水漫金山”。車企面臨著“沒有訂單會死,但虧損未必會死”的境況,“以價換量”成為了無奈之舉。
終端車市大促,撩動著零部件供應鏈的“心弦”。汽車市場競爭加劇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當其沖便是零部件供應端。據了解,促銷車型的零部件配套基本都是幾年前的定點,降價對已經簽訂的合同影響不大。根據《中國汽車報》記者在2023年進行的采訪,零部件企業當時普遍反映,此輪降價影響還不會這么快波及零部件供應端,但隨著價格“內卷”持續,未來的影響不可避免。有行業人士直言:“成本壓力的進一步傳導,將給一些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偏低、產品競爭力不足的零部件企業造成沖擊,它們未來的生存空間也會縮小;有規模優勢的零部件企業情況可能好一些。”還有行業人士提出,中長期來看,降成本的壓力將倒逼零部件企業不斷提高產品性價比,比如,一些高端零部件將加速本土化。
某位不愿具名的動力電池企業負責人開誠布公地說:“公司選擇合作的客戶主要以外資企業為主,因為對方的付款周期比較短,而且說話算數、不會拖延付款。對企業經營來說,保證資金流不斷裂是重中之重。”
“這也要看運氣,我們選擇項目合作的企業都是當時認為比較有潛力的行業新勢力,但沒想到后來他們也快黃了。”一位汽車電子企業首席執行官透露,目前該公司的大客戶還是以合資企業為主,“但新能源汽車還是要看自主品牌企業的發展,也要緊跟造車新勢力的腳步,但有時候選客戶就是一場‘賭博’。”
2024年,整個汽車產業鏈依舊將與成本和價格“較勁”。這種市場之力恐怕任誰也無法阻擋,或許正應了那句——“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整零競合關系的破與立
2023年,“構建適應汽車供應鏈變革的新戰略”、“構建新型汽車供應鏈合作體系”等話題在行業內掀起諸多討論。2024年,隨著產業變革的浪潮向前推進,新型整零之間的構建仍有待破與立。
現階段,行業已深深體會到汽車電動化、智能化帶來的沖擊力,材料、電池、芯片和軟件正成為決定車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這樣的背景下,整零關系的改變成為定局:之前整零之間是穩定的鏈狀或塔狀結構,整車企業是核心;而從現在到未來是網狀融合結構,整零之間是非常不穩定的“平行四邊形”狀態。
一方面,在不同的領域,有的整車企業認為關鍵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強調技術的“垂直下沉”,雖不一定自研,但無疑要主導、整合相關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另一方面,有的零部件企業在智能電動汽車供應鏈上是實質上的主導者,不僅發展速度快,而且技術創新帶動作用明顯。
網狀融合、非穩態、管理復雜度……供應鏈變革之下,該有的挑戰從來不會缺席。如何構建一個更加高效、靈活且具有競爭力的汽車供應鏈,恐怕是一個耐人尋味、說來話長的問題。如今,觸及的兩個核心問題已經擺上臺面:供應鏈如何分工與競合,以及進行利益分配。
對于整車企業來說,供應鏈關系的變化意味著它們必須做出調整。有行業人士表示,車企應該開始由以往的供應鏈管理交易向管理合作轉變;由以往關注零部件單價成本最低,向關注運營總成本最低轉變;由以往采購零部件時關注技術可靠性、質量可靠性、有成熟的量產經驗,向更關注技術領先性轉變;由疫情期間及行業“缺芯”情況下實現保供,向更多關注供應鏈的可控和韌性轉變。
供應鏈的發展日趨復雜,這就需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明確新趨勢下深度合作的供應鏈伙伴關系。共享整零關系重塑帶來的利益,將是汽車產業鏈上下游長期合作的基石,也是增強供應鏈韌性的關鍵。
技術落地步伐的快與穩
如今,或許沒有哪個行業像汽車行業這般充滿創新與活力。城市NOA、智能底盤、超快充、固態電池、氫能等新技術不斷在市場上掀起“水花”。
2023年開始,城市NOA就已成行業熱點話題。有人說,小鵬P5打響了城市NOA的“第一槍”,率先在廣州開始城市NGP正式推送。2023年一整年,越來越多的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開始力推城市NOA落地,華為、蔚來、理想等陸續立下“開城”的目標。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市場營銷官楊宇欣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現在自動駕駛的發展開始進入這樣的階段,未來3~5年場景比較固定,即高速NOA慢慢成為標配,城市NOA逐漸市場化。”在城市NOA的布局和推廣上,各家企業大有只爭朝夕之勢。它們都有這樣一種信念,對于城市NOA的最終決戰,沖在前面的玩家未來才能脫穎而出。
2023年末,高階自動駕駛迎來曙光。2023年11月,工信部、公安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展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意味著我國將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為后續技術與產品的規模化落地、商業化應用打下了良好基礎。企業人士對此表示:“《通知》的發布將有力地推動自動駕駛產業生態加速構建,引導企業和使用主體加強能力建設,促進產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產業生態的迭代優化;同時,也能推進自動駕駛硬件、算法、云平臺、高精地圖、路側設備等相關主體進一步參與到產業生態構建中,逐步形成更穩固的網狀合作關系。”
隨著政策的進一步明朗,企業被注入“強心劑”。日前,小馬智行、文遠知行、長安汽車、賽力斯、寶馬……多家企業紛紛披露了L3以上級別自動駕駛功能車輛獲得測試牌照或商業化試點資格的信息。
如果盤點2023年汽車行業的熱門新技術應用,空氣懸架必定榜上有名。2023年12月8日,孔輝科技迎來第30萬臺空簧總成交付。據悉,截至2023年11月底,孔輝科技已為9款車型供貨空氣彈簧懸架,它們是嵐圖FREE、嵐圖夢想家、嵐圖追光、理想L9、理想L7、極氪009ME、領克09、奇瑞新紀元ES和阿維塔12。而按照已獲定點車型的SOP時點推算,孔輝科技預計2024年累計供貨車型將達32款,從而實現80萬~100萬臺(套)的空氣懸架交付量。
除空氣彈簧懸架外,作為汽車智能化的核心技術之一,智能底盤還涉及線控制動、線控轉向等部分。如今,底盤智能化不僅走向了域內融合,也在進行跨域融合。
在新能源汽車走向市場化發展的新階段,補能體系的建設尤為重要。2023年,在充換電領域,特斯拉牽頭成立了充電聯盟、蔚來牽頭成立換電聯盟、奔馳寶馬聯手打造超充聯盟。可以看到,隨著電動汽車保有量的大幅增長及電池技術的發展,電動汽車補能已從車企單打獨斗走向聯合發展的狀態。如今,隨著華為等企業入局,地方政府的推動,車企陸續發布800V架構車型,布局充電設施成了電動汽車時代的新熱點。
氫能是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的重要方向和各國未來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燃料電池汽車作為氫能應用最為重要的領域之一,也在穩步發展。近日,財政部等部委對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第一年度工作進行了考核評價。依據考核結果,中央財政撥付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獎勵資金3.5億元。從產業鏈來看,氫燃料電池企業在不斷突破核心技術、落地產品。比如,驥翀氫能將為新飛集團提供氫燃料電池冷藏車核心部件——氫燃料電池電堆產品,將于2024年開始交付。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服務熱線
0571-85211076